在百年前的百年,突然冒出一隻「大鰗鰡」(泥鰍),牠不斷地在溪流衝撞,每撞一次就形成一個大彎道,已經撞了九十多彎,天上雷公看到了,大感不妙,打起雷來,想要劈死這隻快要變成妖精的大鰗鰡,據說只要撞出一百道彎,就能成妖精變妖怪,恐怕會為非作歹、危害人間。但雷公卻怎麼劈打,都無法把大鰗鰡劈死。
早起的趕鴨人,宜蘭三星鄉大洲村。(攝影:李公元)
就在這時,一位養鴨人,拿著一支「鴨箠」(趕鴨棍)趕著鴨群,因為雷聲轟轟作響,鴨子急得四處亂竄,趕鴨人看見滾滾溪水裡,竟然有一隻超級無敵大的「大鰗鰡」,心想,這隻大鰗鰡如果被我打死帶回家,一定可以飽餐好幾頓,於是奮力拿起「鴨箠」往溪裡敲打,敲著敲著,就在大鰗鰡撞出第九十九道彎時,雷公神力加上「鴨箠」力道,大鰗鰡突然瞬間被打死,終於風平浪靜。
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,特別覺得「鴨箠」有功勞,於是在封神榜上加上一筆,把「鴨箠」封為有神性的棍子,以後養鴨人只要拿起「鴨箠」趕鴨,所有鴨子就會乖乖排隊,聽從指揮。而雷公更是感謝養鴨人,日後劈雷打人時,一定不會傷害養鴨人。
這個故事是真的嗎?當然是真的啊!是我阿爸的阿爸,自古以來就一直傳下來的啊!
~從小在雲林北港溪趕鴨的72歲資深老農蘇義雄先生(2018.02.18)“
與稻田共同長大的鴨子,宜蘭蘇澳地區。(攝影:李公元)
現在人吃鴨,可能從來沒有看過趕鴨子的狀況,更不曉得在台灣鄉間,曾經出現一種神奇「鴨箠」趕鴨棍,可以讓鴨子們,乖乖地排隊前進。在一次偶然機會下,我聽到住在雲林的資深老農蘇義雄先生,分享上面這個精彩又生動的傳奇故事。沒想到,我現在居住的宜蘭鄉間,就住著一位「養鴨大王」,他更讓我親眼見識到,用「鴨箠」趕鴨群的無敵魅力。
養鴨大王陳文連先生,堪稱台灣養鴨界的博士通。(攝影:李公元)
養鴨大王名叫陳文連,宜蘭三星大洲人,民國30年出生,現今78歲。據他說,大約7、8歲就跟著阿爸趕鴨子,讀小學時,其實沒幾天在學校讀書,大部分時間,都是被家人叫去趕鴨跟放牛。談起他的「趕鴨」經歷,可說是身經百戰、戰果豐碩。大約在民國48年到60年間,是他「趕鴨上路」的全盛時期,農家要利用大家割稻完的黃金時段,趕著鴨子到田裡吃掉落地上的稻榖,大約每年七月開始,用斗南訂購來的竹編鴨籠,把鴨子關起來送上貨車,三人一組,一起乘車到西部去,那時候不但沒有雪山隧道,也還沒有濱海道路,北宜公路更沒有全線通往台北,貨車是開往快到坪林時,轉到一條小路通往雙溪,再到八堵,最後走上縱貫路,經過新莊、桃園後,鴨子跟人都下車,開始進行他們的趕鴨游牧工作,一塊田吃完換下一塊,越吃越往南走,鴨子也越來越大隻,時間可以從七月吃到隔年二月農曆過年前,這期間,還能更換一批新鴨子,長大快生蛋的第一批鴨,會被載回去再換一批新鴨來,繼續他們的趕鴨走路生活。這樣的放牧範圍很驚人,宜蘭出發,坐車到桃園開始走,走到新竹山路較多,再坐車翻過山頭,跳過竹苗,來到台中,再開始往彰化、雲林、嘉義、台南步行趕鴨,到了高雄遇見山坡路,需要再坐一次貨車到平坦處後,繼續趕鴨下去,最遠最遠,會趕鴨到屏東萬丹地區,然後就可以全部人鴨上車,到台北賣鴨後回宜蘭,過個好年。
趕鴨走路的日子,必須準備什麼東西呢?陳阿公跟我講的第一樣東西是「米」,因為鴨子要吃飽,趕鴨人也要吃飽,一邊趕鴨,一邊要自己煮飯吃,所以還要帶鍋子、「臭油爐啊」(煮飯用),另外很重要的昔日雨衣「棕簑」、棉被,也是不可或缺,到了晚上,還要撿樹枝搭架子、蓋上稻草,地面也鋪稻草,幫自己建一個路邊臨時屋跟眠床,這樣就可以縮在裡面睡覺了,如果遇到下雨就很淒慘,上面滴水不說,還有可能下鋪也淹水,日子實在艱苦,阿公笑說,現在人很流行野外露營,如果要找他去參加,他才不要哩!因為少年時,他可是天天在露營。除此之外,趕鴨日子,還要練好拳頭,二位夥伴都跟他年紀差不多,大家要身強力壯拳頭硬,出外才不會被欺負,有時候會有惡霸不給他們通過,或者強要鴨子吃,也會有壞心人來偷鴨子,總要會兩三招來應付。趕鴨陣容,一次大約兩千隻,能夠平平安安地把鴨子全部餵養長大,送回生蛋或賣掉,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啊!
當時的鴨子分兩種,人要吃的肉鴨大部分養在宜蘭,生蛋的種鴨,則送上車後跟著走路去旅行,吃別人田裡的稻穀長大,最後再坐車送回宜蘭生鴨蛋。說到鴨蛋,阿公提到現在很紅的「櫻桃鴨」,其實是他們家最開始進口的「英國鴨」。大約在民國51、52年前後,他的阿爸,把台灣的土鴨送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外銷,發現怎麼輸給英國、丹麥的大鴨子,於是想辦法跟英國人訂購大鴨蛋回台灣,他記得那時一顆鴨蛋要300元台幣,他們家訂了300顆,算算要9萬塊台幣,這在當時,應該是一筆不小的金額。入關進來後,首先要送到汐止檢疫站,他還特別從宜蘭北上,陪著這批鴨蛋渡過7天一週的檢疫時間,最後再把鴨蛋平安護送回宜蘭,然後開始孵化出大鴨子,產出體型較壯碩的「英國鴨」。之後,台灣養鴨人很厲害,還用台灣的紅面鴨跟英國鴨交配,生出大隻又肉質好的「土番鴨」,但這種鴨子不能生蛋,真的就是特別養來吃的。
紅面鴨(前)與台灣混種土番鴨(白色)。(攝影:李公元)
趕鴨歲月,隨著後來政府進口玉米跟小麥等穀物,飼料變得便宜,加上人的工資調漲,他們家的鴨子不用再到西部去旅行了,改成在宜蘭溪邊養,他曾經在蘭陽溪畔養過十幾萬隻鴨子,可說是全宜蘭縣養鴨規模第一名,真的名符其實的「養鴨大王」。大約民國80年,環保意識漸漸抬頭,溪邊養鴨會汙染水源,這種養鴨方式開始被拿出來檢討並會取締,他也在朋友規勸下,結束了大規模的養鴨工作。後來他停了一陣子沒有養鴨,但是以前當兵的好朋友來找他,希望可以再吃到他養的美味鴨子,於是他很夠義氣的跟朋友說,好吧!過一陣子你再來找我。
養鴨大王改採小規模的養鴨模式,以他豐富的務農經驗,開始跟村內農民,進行一種「稻鴨共棲栽培法」的種稻方式,輪流讓鴨子下田去吃蟲與福壽螺,鴨子也會在農田裡便便,鴨糞成為最好的天然肥料,如此土地有了養分,鴨子也幫忙把除不盡的福壽螺及害蟲解決了,這種「稻鴨合作」的方式,就是近幾年受到非常好評的「稻鴨米」。陳阿公的大兒子,本來進行雨傘外銷生意,也開始回宜蘭幫助他,設置自己的碾米廠,努力推銷這種環保又健康的「稻鴨有機米 (link is external)」。
稻鴨米解說牌,宜蘭三星大洲村。(攝影:李公元)
已近80歲的養鴨大王,如今真正養鴨時間,每年從10月開始,配合宜蘭一年一稻的休耕期,一次養200隻,從剛出生的小鴨子開始接手,先在室內養15天,然後放養在住家附近有鐵絲網的一處水田,以防野狗入侵。而他會每天早、中、晚三次,打開鐵絲網,拿起趕鴨棍,率領這群鴨子兵團,輪流到不同的休耕田裡飽餐一頓。
連續好多天,早上天一亮,我就在那水田邊看著他趕鴨子,當我拍攝了一些照片與影片,回校後與我的學生分享這樣的養鴨方式,學生個個看的眼睛大大,直呼畫面「好療癒喔!」是啊,現在看到的小鴨子約23天,羽毛還泛黃,陳阿公說,鴨子越大羽毛就會越白,現在他養的就是不會生蛋的土番鴨,一般市面上養80天就可以殺來吃,但是他通常會養到100天,讓鴨子更強壯更好吃。這時的小鴨子翅膀短短的,與牠肥肥身體形成有趣的對比,觀察一陣子,你會常看到鴨子騰空伸腿的畫面,好像在做健美操,這些鴨子的生活空間很廣大,每天可以換不同的地方享用大餐,跟一般飼養場的鴨子比起來,牠們的一生應該是開心多了。
趕小鴨,必須多帶一支網子,防止小鴨掉進水溝可以撈起。(攝影:李公元)
(攝影:李公元)
每天開心到不同田裡享受大餐的鴨子,吃到滿嘴是泥。(攝影:李公元)
生活空間很大,不時可以看到抬腳鴨。(攝影:李公元)
幾年前,我曾閱讀到一本台灣早期的兒童圖畫書,是民國55年出版的「小學生畫刊」第325期《養鴨的孩子》,作者林鍾隆,繪圖者席德進。那本圖畫書的時空背景,正好就是養鴨大王所處的50年代,可以看到畫中小男孩,赤腳、戴斗笠,拿著鴨箠趕鴨子,還有竹編簍子、低矮木屋。養鴨大王小時候,應該就像書中小男孩一樣,跟大地是如此的親密,跟鴨子如同好朋友,每天他會拿起趕鴨棍,嘴裡唸著:「額~啊~啵 啵 啵 啵 ,啊~啵 啵 啵 啵……」鴨子就像聽到口令一樣,一隻一隻搖搖擺擺走出來,往前邁進,這樣的場景,似乎讓我想起台灣歷史上第一位土皇帝「鴨母王」朱一貴,率領百萬鴨子軍團,真的是威風又神氣!趕鴨棍的神奇,跟趕鴨時的呼叫聲,養鴨大王跟我透漏,這些都是他阿爸的阿爸再更早之前,就流傳下來。
何其有幸,我可以在天微亮的清晨時光,輕輕搖醒睡夢中的兒子,實現我們昨晚睡前的小小約定,一起到田邊看著阿公把小鴨子叫起床,然後小心翼翼的帶著這群鴨寶貝,去尋找水田裡的美味大餐,當阿公看到我帶著八歲的兒子,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吧?阿公笑得很開心,摸摸我兒子的頭,問他要不要留下來跟他一起趕鴨子,今天就不要去上課了!兒子只是靦腆的笑著,不知如何回答。
在確認鴨寶寶都已經安全入田進食後,養鴨阿公也可稍作休息,換他回家吃早餐。我與兒子也要趕緊回家用餐,準備上班、上學去。看見了兒子那充滿飽足力量的眼睛,我真心地希望這項絕活,可千萬千萬不要在台灣消失了。
民國55年9月5日出版的《養鴨的孩子》封面書影。(攝影:李公元)
席德進畫的《養鴨的孩子》內頁畫面,赤腳、戴斗笠、拿鴨箠的趕鴨少年。(攝影:李公元)